文官好战引争议
职场故事 梦想创造者 0 2025-01-15
战争与文人的思考 在世界军事史上,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,倡导战争的声音往往出自文人,而真正掌兵权的将领们却倾向于和平。以1870年德意志帝国统一为例,德国上下弥漫着好战氛围,议员们纷纷鼓吹扩张政策,渴望在欧洲称霸。然而,统一大业的实际功臣,军事家毛奇却在德国国会上对这群好战的政治家发出严厉警告,他断言战争将是一场灾难,甚至用诅咒的语气说:“那个点燃欧洲烽火的人,那个将火种投入火药桶的人,真是罪不可赦!” 在我国历史上,文官好战、武将主和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。清朝末年,如张謇、文廷式等书生都积极主张战争。事实上,从宋朝开始,文官开始插手军事,掌握军队调拨权和战略决策权。由于文官对儒学和道德伦理的熟悉程度超过战略战术,他们在战争中更关注名节,试图逼迫武将出战。而武将们基于实际军事力量提出的求和主张,却被贬斥为懦弱和卖国。 结果,本应由武将主导的战略战术,被外行文人搅和,导致军事失利。南宋以后的王朝,在军事上屡遭挫折,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一原因。当然,不能否认,这些文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,但他们并不真正懂得军事。例如,明末史可法守扬州,虽然他是忠臣,但从军事角度来看,他的部署是失败的。 文人为何好战?他们无法从纯军事技术角度考虑战略,不相信军事将领,坚信战争中意志比物质重要;多数未经历过战争,不理解战争的残酷程度。法国大革命时期,微分几何之父加斯帕·蒙日曾在雅各宾俱乐部发表激昂演讲,誓言要看到贵族们的人头落地。然而,这位文弱的书生甚至不愿意当众杀鸡。 1962年中国与印度边境冲突时,尽管印度军方普遍不赞成与强大的中国开战,但总理尼赫鲁却受到好战议员的影响,不得不执行“前进政策”。当印军溃败后,新德里陷入恐慌,好战的议员们纷纷指责印军将领的无能。在战前,他们指责武人怯懦,战败后又指责武人作战不力。 坐在飞机上扔炸弹的人,心里肯定没有当面用刺刀杀死一个人所受的冲击大。这也是人的本性之一:当远离杀戮现场时,对这种行为就变得麻木起来,伤亡只有数字上的意义。
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

  • 标签
  • 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