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魏文斌,眼科领域的杰出人物。1965年,他出生于安徽的一个农村,如今已成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,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医务部主任和首席专家。
作为一位眼科医生,魏文斌对“光明使者”这个称号充满敬畏。在他眼中,光明是自己的信仰,而诊断的喜悦则被定义为幸福。
在太平间,魏文斌会小心翼翼地从刚刚去世的人眼中取出角膜,用于眼科手术。他深知,这样的工作虽然辛苦,但却能让更多人重见光明。刚参加工作时,他就主动承担起这项任务,尽管当时没有人愿意做。
取角膜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时间,只要接到通知,就必须立刻行动。有时,午夜时分接到电话,他也会立刻起床,穿上衣服,骑着自行车前往医院。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三年,他共取回了1000多副角膜。
在取角膜的过程中,魏文斌需要与病人家属协商,时间紧迫。因此,他必须快、准、稳。如今,他15分钟取18个材料的记录,无人能破。
魏文斌认为,吃苦是一种美好的事情。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好医生,既有高超的医术,又有高尚的医德。除了取角膜的工作,他还会在病房里度过大部分时间。白天出门诊,晚上则去图书馆学习。
五年后,魏文斌升为主治医师,并选择主攻“眼底病”这一专业。他深知,挑战越大,发展空间也就越大。然而,成为一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医生后,他却陷入了深深的沮丧。
在《同仁眼科手术笔记》一书中,魏文斌坦言,由于视网膜神经结构的特殊性,不少患者术后很难达到0.3以上的视力。这使得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义。
直到有一天,一位患者对他说:“大夫,有了这0.03,所有的事我都能干呢!”这句话让他意识到,哪怕只恢复一点视力,对病人来说也是巨大的帮助。
这位高度近视的患者,右眼已失明多年,左眼视网膜脱离。经过两次手术失败后,来到同仁医院,由魏文斌做了手术。如今,他可以自己走路、照顾自己,生活充满了希望。
魏文斌的故事告诉我们,即使在黑暗中,也能修炼出光明。他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了一名眼科医生的责任和担当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