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春秋时期的晋国,赵简子作为一国之君,临终前对继承人的选择别具一格。他决定将次子赵无恤立为继承人,而非长子。这一决定引起了臣僚董阏于的疑问,他质疑道:“自古以来,都是长子继承,无恤为何能成为继承人?”
赵简子对此解释道:“我深思熟虑过,我的儿子中,唯有无恤具备顾全大局的胸怀,能够为国家忍受屈辱。”
赵无恤继位后,在一次宴会上,面对晋国另一大贵族知伯的侮辱,他并未发怒,反而劝慰知伯。知伯却不知好歹,当众给了无恤两个耳光。左右侍臣愤怒不已,欲杀知伯,但无恤制止了他们,表示:“先君有言,我能为社稷忍辱,岂能因小失大?”
十个月后,知伯向无恤索要领地,无恤拒绝。知伯恼羞成怒,率军围困晋阳,并决汾水灌城。然而,赵无恤并未屈服,他顽强抵抗。次年,他联合韩、魏二卿,击败知伯军队,形成“三家分晋”的格局。在庆功宴上,无恤将知伯的头颅骨做成酒器,以此庆祝胜利。
这个故事启示我们:“为社稷忍辱”,既可以是为了团结他人,相忍为国,也可以是对付敌人的一种策略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应该学会忍辱负重,为了更大的利益,暂时放下个人的得失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