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求职路上,需明辨是非
随着新春的脚步渐行渐远,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求职大战又悄然拉开序幕。虽然我国就业市场整体态势逐渐向好,但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,就业竞争愈发激烈。据统计,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630万,再加上历届未就业的毕业生,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。
在这严峻的就业背景下,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——求职陷阱。一些企业利用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求职急切的心理,在招聘过程中编造各种谎言,诱骗求职者上钩,从中牟利。据智联招聘等网站调查,许多大学毕业生都曾遭遇过求职陷阱。
一、迷雾重重,陷阱重重
“经理助理”变“业务员”:虚假职位引诱求职者
“我应聘的是经理助理,怎么变成了业务员?”中山大学应届毕业生吴春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。吴春在人才市场看到一家传媒公司招聘经理助理的信息,月薪1800元,对工作经验没有要求,只要求大专以上学历。吴春报名后,被告知无需面试,三天后直接接受培训。然而,当她到达培训现场时,却发现职位已经从“经理助理”变成了业务员,主要销售保险和保健品,工资待遇是一个月800元。
类似的情况在毕业生中并不少见。北京某学院网络编辑方向的应届毕业生刘军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。去年11月,他接到一家自称是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,被告知已被录取为“储备经理人”。然而,当他来到该公司后,才发现所谓的“储备经理人”职位实际上被换成了“理财专员”,而他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做保险业务。
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,这种“粉饰岗位”的陷阱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尤为常见。招聘单位为了吸引求职者,将一些低级职位美化成“经理助理”等,以此来诱导求职者。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,一定要警惕这种陷阱。
二、求职路上的“辛拉面”
“辛拉面”指的是那些在求职过程中付出辛勤努力,却难以获得面试机会的毕业生。据统计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的毕业生往往要投出50份以上的简历才能获得不到4次的面试机会。
某财经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小华就是典型的“辛拉面”。她在求职过程中,不断向企业自荐,争取面试机会。她说:“重要的是为自己争取机会。”
然而,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,毕业生们不仅要付出努力,还要学会辨别求职陷阱,以免上当受骗。求职路上,一双雪亮的眼睛至关重要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