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站在青春的十字路口,面临着无数的抉择。近期,我在一家出版社担任实习编辑,负责策划一本英语读物栏目。在这个栏目中,读者们会翻译一些中文短文,并寄给我们。我的职责是挑选优秀的翻译作品,指出其中的不足,并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。
出版社还聘请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实习生,她正在中国学习汉语。每次我完成栏目编辑工作后,她都会帮忙检查。毕竟,作为英语母语者,她的判断力应该比我更准确。有一次,她审阅了我修改的一段文字,指出其中一处处理不当。原文描述的是一个爷爷想要带孙子出门放鞭炮,说道:“外面太热闹了,在屋里早就坐不住了。”对于前半句,我没有异议。但是,后半句我试图将爷孙俩被鞭炮声吸引出门的心情翻译出来,于是改为:“We are eager to join in.”我对自己这个翻译颇感自豪,但美国实习生却认为这里存在问题。她的理由是:爷爷表达自己想出门放鞭炮是可以的,但他不能代表孙子说这句话。因为“热切”这个词汇很主观,爷爷“热切”并不意味着孙子也必须“热切”。我明白了她的话,那就是“不要随便代表别人”。虽然她后来又委婉地说:“不过你这也不能算一个错误,顶多算是用词不当吧。”但这对我来说,无疑是一记警醒。
回想我中学时期,英语水平还算不错,写作文时也是如此。出国后,我依旧保持着这种写作习惯。或许澳洲人比较随和,他们从未指出我的这个毛病,但美国实习生却指出了这个问题。我曾经认为自己比同龄人更理性、客观,但文化的力量是如此强大,我们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。
自古以来,国人都认为在上位者可以随意代表在下位者表达意愿,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。比如官员可以随意在任何场合代表人民。当然,这也没错,因为他们所表达的基本上也是大多数人的心愿。但有时,我们会发现,这种代表关系不仅限于官方场合,在社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:领导代表员工、校长代表学生、家长代表子女……人们习以为常,却没有人想到问一句:“你是否有权代表我?”当然,在很多场合,是不需要也不可能询问人们是否愿意被代表的。但主要问题是,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已经默认了这种行为,不知不觉中与之达成了妥协。当这种妥协成为群体认可的现象后,个人的声音必然被埋没,个人应该受到的尊重也在妥协中被忽略了。
这个美国实习生表面上只是纠正了我译文中的一个瑕疵,但实际上她在细微之处告诉我:很多时候,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只是表现在经济方面,更多甚至更本质的差距,还在于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上——虽然很小,但足以令人震撼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