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杨鹏升,四川渠县人,比陈独秀年轻21岁。他年轻时在渠县街头靠卖字、刻章为生,后来因为机遇被四川军阀杨森、李家钰等人发现并资助他进入北大学习,随后又出国留学。在北大学习期间,杨鹏升对蔡元培、李大钊、陈独秀等人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,与李大钊、胡适、高一涵等人也有交往。五四运动前夕,经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荐,杨鹏升成为陈独秀的学生。陈独秀非常欣赏这个四川青年,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。
五四运动后,陈独秀回到上海,杨鹏升则继续留学。杨鹏升留学归来后,投身军旅,成为一名国民党军官。虽然两人信仰不同,但他们的生活情趣和爱好相近,在心中都给对方留有位置。在“一·二八”淞沪会战中,杨鹏升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副师长,率部英勇抗击日军,他的爱国之心得到了陈独秀的赞赏。加上共同的爱好,两人的关系更加紧密。
杨鹏升在书法、国画、金石和园艺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。他与齐白石、徐悲鸿、刘开渠、张大千、郭沫若等人都有深厚的友谊,自称是他们的“门下”。陈独秀对他的艺术成就非常欣赏。杨鹏升曾为陈独秀精心刻制阳文“独秀山民”四字章,陈独秀在写字或写信时常常盖上这枚章。这枚章被陈独秀视为珍宝。他曾对杨鹏升赞赏地说:“鹏升,你刻的四字章,把我家乡那座独秀山的秀美挺拔之势,以及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,全部精雕细刻其中了。”
杨鹏升的妻子包和平是满族人,曾是杨家的丫鬟,后来成为杨的妾室。她身材高大,略显丰满,但文静贤淑,擅长国画,在女性中堪称佼佼者。陈独秀常请她作画,或者由她作画,请陈独秀题字。他们交往中,不谈政治,只谈字画和友谊。
八七会议后,陈独秀离开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领导岗位,心情郁闷,又要躲避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骚扰,因此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中国的文学艺术。正是在字、画等文学艺术的“撮合”下,陈独秀与杨鹏升结下了深厚的友情。
1938年武汉沦陷,杨鹏升调往成都任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谋,陈独秀也于这年秋隐居四川江津鹤山坪。两人交往更加频繁,相互交流,索要字画、印章、拓片等。同时,杨鹏升在经济上仗义救助穷困潦倒的陈独秀,金钱少则三百元,多则上千元,物品则有银耳等滋补品。
1939年,陈独秀身体不适,准备去重庆看病。他于12月30日写信给杨鹏升:“告日内拟往重庆就医,或住渝三星期,并寄《告少年》一篇。”1940年2月,陈独秀再函杨鹏升,告知他:“已于6日由江津起身来渝,住宽仁医院。”杨鹏升阅后,即托章士钊从重庆转给陈独秀三百元汇票,让陈独秀作为住院医疗费用。陈独秀收到这三百元之后,于2月26日致信杨鹏升,说:“顷行严兄(章士钊)由渝转来16日手书并汇票三百元一纸,不胜惶恐之至!此次弟留渝二星期,所费有限,自备差足,先生此时想必亦不甚宽裕,赐我之数,耗去先生一月薪金,是恶乎可……”
陈独秀与杨鹏升的互相体谅与关怀,着实让人称羡。那时,杨鹏升一家老小二十多口,全靠他一人供养,每月开销至少五百元,经济上也不算宽裕,多亏了他夫人包和平会当家理财,加上她通情达理,内心也崇拜陈独秀,这才慷慨解囊,仗义救助隐居江津、处境极其困难的陈独秀。
有时,杨鹏升是从陈独秀来信中知道他经济困难,每当这时,杨鹏升就会随时设法给他寄钱去。1940年后,大批难民避难江津。人口的猛增,引起弹丸之地的江津城物价尤其是粮价暴涨,鹤山坪的大米涨到每升三十余元,县城的大米更要高出一两倍,这使得贫病交加的陈独秀生活更加窘迫,日子难熬。
1941年11月22日,他在致杨鹏升的信中说,他家“每月生活费可达六百元,比上年增加一倍”,不得不靠“典当度日”。杨鹏升接信后,与夫人商量,先后寄给陈独秀两千多元。杨鹏升知道陈独秀“无功不受禄”,有时就以向他索取字条、字联、碑文、金石篆刻甚至要他为自己的父亲写墓志等为由,或者以某先生托转之由,分期分批地给他寄钱,接济陈独秀,就连陈独秀用的信笺、信封都是杨鹏升提供的。陈独秀心中也有数,有时他以写条幅,或赠其作品如《中国古史表》《韵表》和《告少年》诗作以相谢。他曾几次写信问杨鹏升,托转寄两千二百元钱的“某先生”是何人?杨鹏升一直避而不答,被迫问得紧,无奈只好作答“某先生”为“晋公”,但“晋公”究竟是谁,在陈独秀的心中一直是个无法解开的谜……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