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人际互动中的“镜像效应”
萨特曾言:“他人即地狱。”然而,心理学家却认为,他人犹如一面放大镜。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,他人都能将其放大,并反馈到自己身上。
这又是为何呢?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实验。
他们选取了一些退伍士兵,告诉他们即将进行一项关于痛苦耐力的实验。实验中,被试者可以通过旋转旋钮来控制自己接受的电击强度。电流越大,痛苦越强。
这是一项旨在研究人在群体中感受和归属感的心理实验。被试者有权选择独自接受电击,或与他人一同承受。
实验者告诉被试者,无论电流大小,他们都将与助手一同承受同等强度的电击。然而,助手面前并没有调整电击强度的旋钮。
结果令人惊讶,但也在意料之中:当士兵们看到有伙伴陪伴时,他们所能承受的最大电流强度远高于独自承受时。
或许有人认为,士兵们之所以在同伴面前表现得更有忍耐力,是因为他们在展现自己的勇敢,这是退伍老兵应具备的品质。面对不幸和危险时,保持冷静和沉着更是社会所推崇的品格。
当实验者将试验范围扩大到普通人身上时,结果与士兵相似,这进一步证实了实验者的初衷:当身边有他人存在时,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要展现自己的优点,这就是“镜像效应”的一面。
除此之外,“镜像效应”不仅能放大优秀品质,还能放大痛苦。同样由这批人进行的另一项实验,揭示了“镜像效应”的另一面。
这次,实验者为他们播放了一些催人泪下的悲情电影。据说,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几乎都会痛哭流涕。
当然,被试者也纷纷泪流满面。但实验者的目的并不在于观察他们哭得多么悲惨,而是关注他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。
结果显示:当被试者独自一人看电影时,他们的情绪变化幅度比大家一起看电影时更小。通过血压等外在指标的测量,实验者发现,当一个人身处悲伤情绪的群体中时,他本人更不会掩饰自己的悲伤,甚至可能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痛哭流涕。
究其原因,这种“镜像效应”其实是集体归属感的一种表现。无论是快乐、忍耐还是悲伤,人们常常会因为这种特殊的情感而感到自己与众不同,而与众不同往往会因为差异而带来压力。
人并非孤立无援的个体,他们的情绪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,而“群体”则是构成环境的重要部分。当人们身处陌生的环境时,常常会下意识地将身边的“群体”视为自己的“所属群体”。
所谓“所属群体”,是指对人有影响的,并能让人归属其中的群体。当人有了所属群体之后,就会为自己身处其中而自豪,同时还会主动保护这个群体的名誉和声望不受损害。
在最初的实验中,人们因为自己所处的群体(尽管只有两个人)都在竭力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忍耐力,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痛苦忍耐力。
正面情绪往往因为相互之间的感染和激励而增强,而负面情绪则不然。它常常是通过责任分散和从众心理而发生作用。
在人群中,人们很容易丧失自己独立的情感体验,从而将大众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。这时,人们会因为“别人都这样做”,进而降低自己的焦虑。即使是在做决定时,人们也会因为不用自己独立承担所有的责任,而“放纵”自己的情感,使之与其他人的相同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