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标题:逆境中的逆袭:从成绩倒数到北大历史系第一名
在众人眼中,孙宇晨能够考入北大,堪称一个奇迹。2007年,他凭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荣誉,参加了北大的自主招生面试。然而,当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份。
惠州一中,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。孙宇晨原本是理科生,但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之间,不得不转学文科。尽管成绩有所好转,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,他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。
大一期间,孙宇晨在《萌芽》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《一道论证题》的文章,试图证明“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遗憾,只要你下定了决心”。文章发表后,他收到了近万封信件。如今,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。
沉浸于文学世界,成绩倒数
整个中学阶段,孙宇晨并非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“好学生”。初中时,他就读于寄宿制学校,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,大多与网游有关。为了玩网游,他常常装病回家休息,晚上溜去网吧,清晨再赶回家。
中考前,孙宇晨突然“觉醒”,用功学习了半年,勉强考入惠州一中。进入高中后,他对网游的热情骤减,发现了新的兴趣点——小说。受父亲影响,他开始阅读各类小说,整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中。
全班48人,他的成绩“稳居倒数前十”,老师们对他的期望是“保惠大(惠州大学)、冲汕大(汕头大学)”。那时的孙宇晨认为,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,他不在乎考试成绩,即使全科挂红灯也无所谓。
必须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
高二时,孙宇晨意识到自己必须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。尽管他有着过人的才能,但现实却不断给他挫败感。他开始报名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,但都以失败告终。
这次打击让他意识到,自己必须接受应试教育。为此,他为自己制定了五项要求:第一,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搬回家,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;第二,绝对不进图书馆,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;第三,收起对老师的爱憎,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;第四,保证晚自修的时间,3小时积极进行应试训练;第五,制定每天的计划,并严格完成。
如今,孙宇晨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。他的逆袭之路,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实力,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