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炎炎夏日,高考的钟声再次敲响,而对于张晓来说,这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,更是一场人生的考验。当母亲曹雪红为他整理好衣衫,洗漱完毕,坐在床边,她的心中充满了矛盾。一旦儿子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,她不禁想:“我不能再让儿子为我背负压力,不能让他成为我的负担。”
泪水夺眶而出,曹雪红紧紧握住手中的纸巾,低声抽泣。而考场内的张晓,并不知道母亲的心思,但他对母亲的关心从未减少。即使在考试当天中午,他也忍不住满头大汗地跑回家,为母亲接尿、递水。
张晓的信件记录了他的家庭经历:“亲爱的爸爸,您在我四岁时离我而去。那是在1993年,那时我才四岁。不到一个月,妈妈因为悲痛过度病倒了。虽然她的生命保住了,但留下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,病魔夺走了她的行动自由……”
十岁的张晓第一次写信寻求帮助,也是最后一次。父亲因车祸去世后,不到一个月,母亲因悲痛病倒。经过艰难的治疗,虽然生命得以延续,但母亲从此生活无法自理。家中积蓄耗尽,债务缠身。在外公外婆的帮助下,他们回到了甘肃平凉的老家,借住在亲戚家。但不久后,他们成了亲戚眼中的累赘。在一位好心大妈的帮助下,他们得以栖身。
在接下来的两年里,他们被迫多次搬家,住过摇摇欲坠的草房,也住过不足5平方米的伙房。6年后,他们搬进了一间稍微宽敞的砖房。房东看他们可怜,将房租降至20元。在社区的援助下,他们又搬了两次家。
在笔记本上,张晓写下了激励自己的话语:“真正的强者,不是流泪的人,而是含泪奔跑的人。”他的母亲卧床多年,生活起居都需要他照料。每天,他都帮母亲穿衣、洗脸、刷牙、梳头,还要洗脚、洗澡、剪指甲。做饭、洗衣、烧火,也都是他的事情。
曹雪红记得,儿子四五岁时就开始学习煮饭。由于锅台太高,他不得不踩着小凳子,趴在锅台上煮粥。时不时被沸出的米汤烫伤小胳膊。上了小学后,张晓开始洗衣服,总是确保母亲穿得干干净净。
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,曹雪红感到越来越不便,不再让儿子为她擦洗全身。这让张晓十分着急,因为长期卧床容易生褥疮,不洗不行。长大的儿子反过来劝说妈妈:“我再大,就算把媳妇娶了,娃生了,我还是你儿。”
身处青春期的张晓不是没有心理障碍,但他总是在内心告诉自己:“那是我的母亲,我为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。”他活生生地演绎了《宝莲灯》里母子俩的患难真情。
“我有一口饭吃,就不会让我娘饿着。”每当别人夸奖自己孝顺,张晓总这样说。他没有放弃,始终坚持着。尽管生活艰辛,但张晓很少哭泣。他总是把腰板挺得直直的。
不愿过多地提起过去,但对于那段最为艰难的日子,张晓刻骨铭心。那时,他们靠拾菜叶糊口,没有面吃,就吃拾来的菜,没有盐、没有醋,白水煮菜,时间稍长,肚子胀得受不了,娘俩口吐绿水。
“我只要有一口饭吃,就不会让我娘饿着。”张晓自小倔强。邻居送他一个馒头,他要留给母亲;别人给的好吃的,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,让给母亲吃。
5岁直到高中,张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捡柴火。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,张晓外出捡柴。天黑下来,仍不见儿子的踪影,曹雪红拄着拐棍踉踉跄跄挪到路口等待,只见儿子吃力地将一大捆柴火往回拖。将儿子搂入怀中,曹雪红失声痛哭。
苦难没有压倒张晓。小学阶段的张晓,年年是学校的“三好学生”。进入初中、高中,学习也不曾落下。临近高考,还是班上的十一二名。
张晓从小就懂得保护母亲。最初住在菜园子的草房,狭小的空间容不下两个人同时站立。冬日的风时常把木条拼起的“门板”掀翻。年仅四五岁的张晓用小铲子在地上挖个坑,再找来木棍将门板死死顶住。
从菜园子搬出后,家中一度分文没有,房东又催要房租。没法子,曹雪红忍痛卖掉丈夫生前留下的一条毛毯和自己结婚时的一幅床罩、一对枕巾。
生活依旧难以维持。因为欠交几十元房租、电费,房东掐了他们的电。悲愤交加,曹雪红决定外出乞讨。
拄着拐杖,在儿子的搀扶下,曹雪红爬上长途汽车去了西安。可真坐在了西安的街头,她怎么也张不开嘴,伸不出手。一连3天,没要到一分钱,也没吃上一口饭。狠狠心,母子俩花3.5元买了一碗面。可娘俩你让我,我让你,谁也不先动筷子。
回到平凉,在好心人的指点下,张晓给时任甘肃平凉武警8670部队政委的刘春灏写了一封求救信。
很快,刘政委来到张晓家,送来米、面和慰问金,帮他们渡过了难关。此后多年,刘政委和部队官兵将张晓一家列入重点帮扶对象,一直关心着张晓的成长,有物质上的,更有精神上的。在张晓幼小的心灵里,军人的坚强和勇往直前,深深地感染了他。
每位好心人的帮助,都被曹雪红记入自家“恩人簿”。曹雪红时常拿这些教育张晓,教育他要懂得感恩,懂得回报。
“我也有想放弃生命的时候”
“总有同龄人问我:这么苦,这么累,你就没有郁闷、痛苦、扛不住的时候吗?”张晓坦言:“我也有郁闷、痛苦,甚至想放弃生命的时候……”
记得一天晚自习后,推着自行车赶往家中,脚步越来越沉重,十多年的艰辛一幕幕涌上心头,越想越烦躁,张晓索性把自行车撇在了路边。
天开始打雷,雨倾盆而下。张晓跪在马路上放声大哭:“老天啊,你咋就这么残酷。”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