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风送暖母亲恩
亲情故事 阳光梦想者 0 2025-01-15
秋日里的母亲 今年中秋佳节,恰逢阳历9月28日,国庆节前夕。然而,北方地区连日阴雨绵绵,仿佛月亮圆了又缺,让人期盼又失望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我们全家并没有欢聚一堂,而是在医院里度过。 27日清晨,我和妻子乘坐单位的车,从省城出发,穿过咸阳、兴平,直奔七里镇的秦岭医院。到达医院后,我们迅速前往住院部二楼,来到内一科4号病房。 此刻,母亲正躺在19号病床上,挂着吊针。看到我进来,她那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。我靠近母亲,靠在她的枕边,额头贴着额头,测量她的体温。虽然我感到有些发热,但实际上母亲并没有发烧,应该是由于赶路劳累所致。再次测试,母亲的体温仅为36度。 母亲是在22日发病的。那天下午,小镇突然停电,为了方便,母亲买了超市的冻饺子,煮了一锅。一小时后,她感到身体不适,早早地上床休息。不久,她感到腹内有异物外冲,还没来得及准备,便开始剧烈呕吐,无法控制。床上一片狼藉。紧急送往医院后,母亲依然在呕吐,并开始腹泻,伴有高烧,浑身颤抖,盖上几床被子也无法缓解。那一夜,姐姐和姐夫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,直到天明。 母亲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。那天,父亲也吃了一锅煮的饺子,但他的食量是我的一倍,却安然无恙。也许,正如那句老话所说:上帝让你得病,是想让你好好休息一下。 母亲原本就患有心脏疾病,这次呕吐高烧后,直接导致了心力衰竭。26日晚,姐姐和姐夫在医院陪了一夜。我从省城赶回家,接替了他们的照顾。自从抵达医院以来,母亲的病情逐渐好转,脸上慢慢恢复了血色。这并非我有什么妙招,只是应验了“彩虹总在风雨后”吧。是母亲的坚持和姐姐、姐夫,以及父亲的辛勤付出,才让我们最终渡过了难关。作为迟到的我,这个常年不顾家的不孝子,怎敢贪功呢? 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人。她凭借自己的毅力,度过了一生中的一次又一次困境。她自幼丧父,是外婆含辛茹苦拉扯大的,在抗战时期还读了几年小学,深知“东亚共荣”所包藏的祸心,至今痛恨鬼子。 母亲18岁成婚,先后育有四个孩子,只存活我和姐姐两人。早逝的哥哥,活到5岁;是当时医疗条件所限,没能挽留住他。姐姐出生才几个月,爷爷病逝了。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女儿,随父亲回老家绍兴奔丧,途经徐州时,父亲下车买吃的,晚一步回身,竟叫火车开跑了。钱在父亲兜里,母亲身无分文,抱着嗷嗷待哺的幼婴,在上海站冻饿一夜后,才重逢了换车上来的父亲。 我10岁那年,正值文革打砸抢癫狂之时,有一天,父亲失踪了。连着多日,门前房后布满造反派岗哨,还时时闯进家里搜查。捱过三天后,母亲一手拉着姐姐、一手拉着我,找到当地战斗队总指挥部要人,嘶喊着:“生要见人,死要见尸,你们还我丈夫,还孩子的爸爸!” 我届满16岁下乡了。双亲送子到下乡地——建在渭河滩上的知青农场。但见泥墙草棚迎接,且百十号人马只给配备了三块床板,看样子要打地铺了,有的家长开始哭出声来。母亲却笑着说:“没关系,天无绝人之路,熬一下吧,会慢慢好起来的。”被母亲的洒脱所感动,我突然想起了英雄瓦西里的名言:“面包会有的,牛奶会有的,一切都会有的。”二十多年后,我才知道,那天母亲回家后,整整哭了一夜。 我的婚姻是自主决定的,违反了母亲的意愿。为此,我们几乎断绝了母子关系。但在我做了父亲后的最困难时候,母亲依然接过了抚养孙女的担子,她这一挑,就是整整十五年。 这次匆匆赶回家乡,没有来得及跟单位多交代,有些遗憾。外省读大二的女儿,长话打到单位。同事不经意间告知:“爸爸回你奶奶家了……”
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

  • 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