妹妹心声传真情
亲情故事 心灵笔耕 0 2025-01-15
家庭信件 在我和弟弟离开家乡去求学之后,家中便只剩下妹妹一个“文化人”。母亲不识字,父亲虽然读书,但水平有限,无法完成一封完整的信件。因此,我们与家里的联系几乎全靠妹妹来维系。 “文化人”这个称呼虽然略显戏谑,但实际上妹妹的学历仅限于小学三年级。她之所以辍学,是因为家里无力承担学费。当时,学费大约只需几块钱。老师警告说,如果再不交齐学费,就只能辍学了。第二天,妹妹便带着一张破桌子和一把断了腿的椅子回到了家。母亲因此狠狠地责骂了她,告诉她今后连写信都不会。 妹妹当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“写封信都不会”的严重性。然而,很快她就认识到了这一点。作为一个小学三年级未毕业的农村女孩,她不仅要承担起与两个在外求学的哥哥通信的任务,还要承担家务劳动。晚上,她会在煤油灯下伏案写信,就像被老师罚抄作业的学生。实际上,给哥哥写信成了她辍学后的特殊“家庭作业”。 这些情况,我是收到妹妹的第一封信后才了解到的。信很短,错别字很多,她解释了辍学的原因:“我在家里帮忙做事你们会安心些。”——她说得不对。我们并不安心,反而更加愧疚。 信的结尾是这样的:“今天就写到这里吧,我还要给小哥写一封信呢。”后来我发现,妹妹每封信的结尾都要写上这句话。她还告诉我,她写给弟弟的信结尾是这样的:“今天就写到这里,我还要给大哥写信呢!”回家后问她:“你是不是每次要同时写两封信?”她回答:“不是啊,我写一封信要好久的。” 原来,她认为既然是一封信,就应该多写一点字,但又实在不知道说什么,所以有了这个“通用式”的结尾。她有两个哥哥,所以想到用这个似乎随手拈来的句子凑字数。 母亲说,妹妹写信从不让人看。尽管家里谁也看不懂,她还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认认真真地写,旁边摆上她三年级下学期发的课本——一副真正做学问的样子,所以后来我称她为家里的“文化人”。 信写完,她也不读给父母听,只是说:“都写上啦都写上啦!”母亲对她说:“你不念,你哥还是要看的啊!”她说:“看就看呗!” 我们放假回家,她便提前打招呼:“不要笑话我写的信哦,不然我就不写了。”我们还是要说:“写得好写得好,错别字越来越少了。”说真的,妹妹的信中,错别字的确是越来越少了。后来听说,她写信和发信也没原来那么害羞了。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,只有妹妹能够说这样的话,因为她有两个哥哥上了大学。 弟弟考上大学后,家里更加困难了。妹妹来信的内容也有了变化。这样的句子开始频繁出现在她的信中:“哥,这次又让你失望了,家里还是没有钱寄给你,怕你着急,先写一封信给你……”在贫困中长大的孩子心是比较硬的,但每当看到妹妹的信,看到信中的这些句子,就忍不住要掉泪。 妹妹的来信虽然句子不太通顺,但我都能读懂。但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没有考虑到我的回信妹妹能否读懂。我上小学时写字是很规矩的,后来就越来越不规矩了。后来发现,我竟然一直在用那些龙飞凤舞的字,在对付一个小学三年级没上完的学生!直到妹妹来信说:“哥,你写的字又有好多我不认识……”
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

  • 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