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亲那口老井情怀
亲情故事 晨曦文韵 0 2025-01-15
岁月印记图片名称 夏日炎炎,连绵多日的干旱让大地变得干燥,老家的母亲在信中描述了这一状况。包谷枯萎,树叶枯黄,村前的河流干涸,甚至屋后的那口井也即将断流。这口井,一直是我心中的一方清泉,清澈甘甜,仿佛永远不会干涸。然而,如今它似乎也在岁月的侵蚀下,变得苍老。 接到母亲的信,得知井水即将枯竭的那一天,那些关于井的记忆又一次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。那井水的清凉,青石板的素净,紧邻的农家小院,屋顶上升起的炊烟……我仿佛跟着那股气息回到了过去,回到了那个在薄暮中,柴烟弥漫的傍晚。 然而,当我回到家中,却发现井水已经干涸。那口井,或许真的老了。就像一股细小的泉水被堵塞,被淤埋,我忽然想不起下面该有什么内容。只是,我的心中不禁想起了母亲,那个在乡下辛勤劳作的母亲。父亲曾在上次来我这里时说:“你母亲这两年,又老了一大截,头发也白了许多。” 母亲曾经拥有一头茂密的长发,乌黑、柔软、油亮、光洁。那是她的骄傲,也是她在乡村里的标志。她喜欢它们,疼惜它们。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,她也把它们梳理得一丝不苟,呵护得无微不至。我记得,小时候,无论多忙,从田地里或山坡上归来,母亲总会用手中的清水轻轻抚过头发,然后认真梳理,直到一丝不乱,再将它们精心编成两条粗大的辫子。 劳作或奔走,那长发就在母亲的肩上,在田边或地埂,在蜿蜒的村道上,一晃一晃地荡着秋千,像极了母亲当年的身影:活泼、轻盈、欢跳。 后来,随着几个妹妹的出生,母亲不再蓄发,剪了便于梳洗的短发。贫困、劳累、养儿育女的烦杂,让她早早告别了年轻和爱美的心境。像她的头发一样,母亲提前进入了枯涩的中年——而那时,她还不到30岁。 现在想来,那时的母亲实在太辛苦了。从我记事起,家里家外,大事小情,都得靠她一人承担。父亲体弱多病,几乎是她一个人撑起了我们的家,撑起了那方遮风避雨的天空。她的一生,始终在为我们操劳、操心。起早贪黑,含辛茹苦。她像母鸡一样,守护着她的鸡崽。孩子长大后,像鸟儿一样飞走了,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看看。而母亲,仍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,牵挂的心始终悬着,被我们牵扯着,放不下来。 儿子出世后,我常常在想,母亲究竟是什么? 想不出明确的答案。我只知道,那个在雨中的黄昏,在路的尽头,焦急地等待孩子归来的人,是母亲;那个把叮嘱缝进鞋垫,把牵挂装进行囊,把所有慈爱写在心底的人,是母亲;那个在孩子面前不流泪,在困难面前不低头,为孩子辛苦奔忙,毫无怨言的人,就是母亲——我只知道,这世上有一个最伟大而最平凡的女人,那就是母亲。在我懂得爱人的时候,我最爱的人,便是母亲。在我有限的文字里,写得最多,最富感情的,也便是母亲。我在远离她的地方,通过文字诉说,感叹,但母亲只是默默奔忙,像深井一样沉默。 自读大学后,我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,离家时也越发匆忙。偶尔回家,母亲总是格外高兴,不知疲倦地在菜园、井边和灶台上忙碌,为我们做饭,给我们炒菜。在母亲,或许这就是最快乐、最幸福的事。记得前年春节,我提前写信回家告知行期,却因为连续不断的事情而无法按时回家。待好不容易完成事情,回到家中,却发现母亲已经在街上等候多日。未能如期而归,母亲该是如何着急,这我能够想象。但当我带着风尘和一脸歉意出现在母亲面前时,她却只说了一句:“回来了就好。”我所有的歉意,都化作了泪水,滴落下来。
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

  • 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