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家庭。家中唯一的儿子,在上小学时,父亲不幸离世。母子俩相互扶持,用简陋的黄土仪式送别了父亲。母亲没有再嫁,独自承担起抚养儿子的重任。在那个没有电的年代,儿子每晚在油灯下勤奋学习,而母亲则在一旁细心地缝制衣物,将无尽的爱意融入每一针每一线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儿子的奖状越来越多,墙壁上斑驳陆离的痕迹见证了儿子的成长。看着儿子茁壮成长,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当秋天的树木染上金黄时,儿子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。然而,母亲却不幸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,无法从事农活,有时连饭都吃不饱。那时的中学,学生每月需携带30斤米交给食堂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,便主动提出退学帮忙。母亲疼爱地摸着儿子的头,告诉他:“你有这份心,娘心里很高兴,但书一定要读下去。放心,娘生你就有办法养你。你先去报名,我马上送米去。”儿子坚持要退学,母亲却坚决反对,甚至打了他一巴掌,这是儿子16岁以来第一次挨打。
儿子最终还是去了学校,母亲则带着一袋米,一瘸一拐地来到了食堂。负责掌秤的熊师傅打开袋口,一看是杂色米,便皱起了眉头。母亲连忙道歉,并拿出5元钱作为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。熊师傅接过钱,发现里面是硬币,便开玩笑说:“怎么,你在街上卖茶叶蛋?”母亲脸红着,道了谢,便离开了。
第二个月初,母亲再次带着一袋米来到食堂。熊师傅再次发现是杂色米,便提醒母亲要分开品种,否则无法煮饭。母亲有些惶恐,表示家里的米都是这样的。熊师傅觉得好笑,便不再理会她。
第三个月初,母亲再次来到食堂,脸上带着比哭还难看的笑容。熊师傅一看米,勃然大怒,责问母亲为何还是杂色米。母亲跪在地上,流着泪说出实情:她得了晚期风湿病,无法种田,为了供儿子上学,每天早上都去十多里外的村子讨饭,晚上偷偷摸进村。熊师傅听后,惊讶不已,决定为母亲保密,并告诉她会去告诉校长,为儿子争取捐款。
母亲慌忙摇手,请求熊师傅保密,以免伤害儿子的自尊心。熊师傅答应了她,并将这颗米粒背后的感人故事传递给了更多的人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