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与好友交谈时,她向我倾诉了近年在北京的生活感悟。她原本活泼开朗,却突然感慨:“现在的我,似乎与父母期望的模样相去甚远!”
好友来自西北的一个二线城市,父母是普通的工人,虽然收入并不富裕,却始终倾尽全力,希望给予她最好的。好友自小勤奋好学,一路考上北京的一所知名大学,实现了父母的愿望。
好友回忆说:“我深知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,他们认为我应该是人群中最出色的那一个。他们从不说‘我们家的条件,就靠你改善了’,而是看到电视上那些光鲜亮丽的白领,开着豪车、住着高档公寓、在学术会议上备受赞誉,父亲就会说,‘我女儿将来也应该是这样的’。”
这样的画面频繁出现在她的生活中,她也逐渐相信自己能够成为父亲期望的样子。然而,现实总是与梦想存在差距。
好友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,起薪8000元,算是一个不错的起点。父母来看她时,原本以为女儿生活无忧,却在看到她的合租房后,几乎要掉眼泪。
好友说:“我常常感到无力,并不是自己多么渴望成功和富有,而是特别希望父母能看到,他们倾尽全力培养的女儿,应该拥有他们期待中的样子。”
2
在一次心理咨询中,一位来访者向我诉说:“你是否觉得奇怪,从小到大,父母和学校都在教导我们要‘比’,要比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,要比同学成绩更好。学习好固然重要,但还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。总之,你要足够出色。”
“这么多年,我们已经习惯了比较,习惯了奔跑,于是,毕业后要比谁进的企业更好、谁的工资更高,然后要比谁的妻子更美、谁的孩子更可爱……这时,有人告诉我们,这样比较太功利,要停下来,享受当下。然而,在‘比文化’中成长起来的我们,要想停下来,谈何容易?”
我被来访者口中的“比文化”一词深深触动,觉得十分贴切。
事实上,我们几乎一出生就被置于各种各样的比较中。何时学会翻身、走路、说话,何时入学、成绩如何,何时结婚,房子买在哪里……当“比较”成为常态,焦虑便会随之而来。因为,永远会有人比你更优秀,永远有更耀眼的目标在前方等待。
记得有一位长辈问我:“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,相比我们那一代,少了些朝气蓬勃,脸上写满了焦虑与迷茫?”我想,以上的几个故事便是答案。
当一己之力无法支撑梦想,连栖身都变得困难;当“比”成为常态,内心缺乏肯定;当发现身边的人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站在自己梦想的位置,焦虑便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底色。
3
但焦虑并非全是坏事。因为对不够美的焦虑,我们学会了化妆、穿着搭配以及健身塑形,让自己越来越美丽;因为对自身能力不足的焦虑,我们学习专业知识,并在音乐、美术等领域充实自己,让自己越来越丰富;因为对生命局限的焦虑,我们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,以期不虚此生……因为焦虑,我们不断前行,越来越好。
但焦虑并非越多越好。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告诉我们,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,而当压力超过顶峰,工作效率则会随着压力增加而不断下降。因为过强的压力会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中,干扰记忆、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。
因此,除了更加努力地拼搏未来,也许,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少一点焦虑,多一点平和。
面对生活中诸多不可改变的事物,我特别欣赏美国心理学家卡伦·霍妮的一句话:“如果我不能美丽,我将使我聪明!一个人要想真正成长,必须在了解自己并坦然接受的同时,有所追求。”
所以,重要的不是外界环境给予你多少束缚,不是现在的你与身边的人究竟差距多少,而是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?
试着去用心体会自己的局限与边界,了解自己的长处,学会接纳并告别自己的缺点,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擅长的事情上。别再做一个只会抱怨而不改变的人。当你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看到自己的成长,离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近,焦虑也定会随之减少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