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 img alt="拒绝见智慧" title="拒绝见智慧" src="/uploads/allimg/20180711/2-1F306104123E3.jpg" />
文丨心灵驿站
在我们的生活中,有时候我们为了做一个好人,却常常忽略了如何保护自己,不去成为别人眼中的“老好人”。
1
记得曾有一位年轻的高中生,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,她每天都会带上两瓶牛奶去学校,希望补充营养。班上有一个家境较为困难的学生,学习成绩优异,却总是喜欢占小便宜。当有同学带来面包时,她不仅不打招呼,还会毫不犹豫地一口咬去。这位高中生带去的牛奶自然也引起了她的觊觎。
一天,那位贫困生终于忍不住向高中生提出了要求:“你能给我一瓶牛奶吗?你那么多,应该够用。”高中生考虑到她是贫困生,就给了她一瓶。然而,第二天她又来索要,尽管这要求有些过分,但高中生不知道如何拒绝,只好又给了她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个学期。
新学期开始时,高中生鼓起勇气拒绝了她的要求,没想到却被指责为小气。这让她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愧疚。
表面上看,我们同情弱者,为他人着想,但内心深处,我们害怕被对方否定。于是,我们通过讨好来换取对方的认同和肯定,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全感和满足感。然而,一旦被指责为小气,即使我们明知不是自己的问题,也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中。
这实际上是一种“屈从型人格”。屈从型人格对温情和赞赏有着极高的需求,没有“他人”的存在,他们就无法感受到情绪,对安全感有着极高的要求,不惜迎合和讨好。因此,他们宁愿通过忍耐换取对方的同情,用委曲求全来换取和平。
2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明明不愿意接受,却又不敢拒绝,或是不知道如何拒绝的事情:
- 当别人询问我们的工资时,我们明明很反感,不想搭理,却还是强颜欢笑,要么如实告知,要么不知所措。
- 当朋友邀请我们逛街时,我们可能很忙或已有安排,却不敢直接拒绝,只能推三阻四,让自己陷入两难。
- 在同学聚会上,面对那些夸夸其谈的老板或不可一世的高官,我们可能不想参加,却又觉得难以推辞,不得不硬着头皮凑个数。
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,有些是无知过分,有些是力所难及,有些是难以忍受。这些本不是我们的问题,但我们却偏偏不敢拒绝,或是惶惶不知所措,让自己陷入没有回旋的角落。
- 我们不想透露工资,对方也不会因此受到损失,更不会强迫我们说出真相;
- 我们不去逛街,对方也不会损失什么,下次还有机会;
- 我们不去参加聚会,别人聊得开心,或许根本没关心过我们的存在。
在别人的眼里,我们并非不可或缺,甚至无足轻重。那么,为什么我们不敢遵从自己的内心,勇敢地拒绝呢?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