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为何我们常常感到难以拒绝他人的请求?这往往源于拒绝所带来的内疚感,我们难以承受这份负担,于是选择委屈自己,以减轻内心的愧疚。
在委屈与内疚之间,人们往往会选择前者,这是潜意识中对自己的一种保护。无法拒绝他人,本质上是在逃避那份内疚。
春节的逼婚,各种社交应酬,被请求帮忙却心不甘情不愿,被借钱时的矛盾心理,以及父母的各种要求,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。
拒绝他人无疑会带来伤害,因为拒绝本身就是一种推开。即便你强调拒绝的是事情而非人,被拒绝者仍会感受到你在拒绝他们本人。每个人多少都有被抛弃的伤痛和与他人融合的需求,这些伤痛和需求越强烈,受伤的感觉就越深。
然而,让别人失望又会引发内疚感。
为了抵御这种内疚,我们开始学会忍耐,委屈自己,以迎合他人的需求。
2
当我们无法拒绝他人时,我们的潜意识里发生了什么?
愿意为他人付出,是出于我们的善良和爱。这种善良中,存在着两道界限:一是以自己的满意为标准,二是以自己的实际能力为标准。
无法拒绝的人,内心深处设定了一个目标:我的行为要以他人的满意为标准。只要他人未满意,我便愿意努力去满足。否则,我会感到内疚,这种内疚中又夹杂着“你怎么这么过分”的愤怒。例如,他人邀请我吃饭,我是否应该去?不去,他会不满意;去,我又会感到疲惫。我的疲惫又算得了什么,还是先让他满意吧。
无法拒绝实际上是一种状态:直到你满意,或者我累死,我才停止。我的感受又有什么关系。
这让我感到一种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的悲壮。如果你还未满意,你还未开心,你还未愿意,我的内疚感就会驱使我继续努力。否则,内疚会代替我来惩罚我,让我无法安宁。
不能拒绝意味着:别人是多么重要,我是多么不重要——这是一种多么的自卑。
一个能够正常拒绝的人,内心设定的目标是:你的需求在我的能力范围内,我愿意无条件满足你。如果你的需求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,我愿意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满足你一部分,而不会透支自己,满足你所有。
无法满足的部分,我首先会照顾自己,拒绝你。
我的能力不是透支自己的饱负荷状态,而是在我们之间的关系、情境、爱、意愿等综合环境下,我愿意竭尽所能的部分。
这是比较健康的爱。这种爱里,没有委屈,没有牺牲。
例如,老板安排了200个工作指标,而你正常的能力上限是100个,偷懒、磨洋工的产出是50个。熬夜、透支、疯狂工作后的结果是150个。你会如何选择?
如果你无法拒绝老板,你就会透支自己的能力,努力实现老板的目标,最终在墓志铭上写下“XX,因公殉职,卒于2017”。如果你既爱自己也爱老板,你可能会产出100个,平凡度日,稳步上升。如果你只爱自己的话,你可能会产出50个,然后收到一张辞退书。
对于他人的需求,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是:我们在满足他人的时候,尽我所能问心无愧就好,而非超出自己的能力去满足。
能够拒绝别人意味着:你固然重要,我也很重要,两者不冲突的时候我愿意照顾你,两者冲突的时候,我先以自己为主。
这就是爱自己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