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这句话误终身
微小说 阳光心灵作家 0 2025-01-15
< img alt="被这句话影响一生的人" title="被这句话影响一生的人" src="/uploads/allimg/20180711/2-160H9193K4X9.jpg" /> 在与好友共进晚餐时,我意外地接到了一位学生家长的热线电话。她正因孩子的分班问题而焦虑不安,担心儿子不能进入理想的班级。她曾以为高中需读至高三才会进行文理科的分班。在我尽力安抚她的同时,我也尽量客观地评价孩子的学习状况,并建议她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。 然而,每当我说出一句评价,她总是立即反驳,最终显得非常不耐烦:“你这老师水平太差了,我觉得我的孩子特别聪明,只是学习上不用心。以前的班主任都说他很聪明,要是他认真点,成绩肯定能提升。” 这种观点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常常出现在家长的耳边,虽然听起来并无大碍,但实际上却对家长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听到这种说法,家长们通常会感到两种情绪:一是他们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聪明,尤其是那些勤奋但成绩不佳的学生;二是只要孩子稍微努力一点,就能迅速超越那些埋头苦读的人,名列前茅。 然而,家长们没有意识到,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在害了他们的孩子。它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:聪明比勤奋更高级,智商比努力更重要,“聪明”是优点,“不用心”是缺点。 长期被贴上“聪明不用心”标签的孩子,容易形成“表演型人格”,总是依赖他人的赞扬,无法全力以赴。他们的成绩可能不错,但不可能成为顶尖,同时也会看不起那些勤奋学习的学生。 他们的心态是,我还没有尽全力,如果尽了全力,就能把其他人甩得远远的。但事实是,他们永远无法全力以赴,因为他们需要维持自己“不用心但成绩不错”的形象。 韩国MBC的电视剧《扑通扑通LOVE》中的女主角丹菲,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她是个自私、无能的高三学生,对数学早早就放弃了。高考当天,她因压力过大而放弃考试,却意外穿越到朝鲜时代,与世宗大王李裪展开了一段浪漫故事。 这部剧在豆瓣上获得了好评,不仅因为剧情本身,更因为它为那些面临选择和挑战的人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梦境。剧中,丹菲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:“我活到现在还没有全力以赴过,我就是害怕如果拼尽全力还是不行,那时的样子会很糟糕。” 经过长期的观察,我发现“聪明不用心”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。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,容易受到外界干扰,学习耐力不足,连续学习时间短,缺乏主动性,总想走捷径而不愿意进行扎实的基础训练。 有些学生反应敏捷,自认为聪明,上课一听就懂,认为内容很简单,便不再专心听讲。当老师讲解关键内容时,他们的思维却出现了停滞,没有听到。老师不可能每次都重复一遍,时间久了,他们就发现自己听不懂了,却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。 自作聪明的人,往往还没有学会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努力和付出,就喜欢那种轻松获胜的姿态。为了保持这种姿态,他们宁愿失败,也不愿意通过努力取胜。 我们在“聪明”的鼓励下长大,认为对别人最好的夸奖就是聪明。看似鼓励努力,实则是在鼓吹基因。 影视剧中的角色,如逃课、打架、泡妞的江直树、柯景腾、徐太宇、高翔,他们虽然不爱学习,但都很聪明,只要稍微努力就能逆袭成功。 现实生活中,是否也能找到类似例子?高三那年,学校周围的网吧流行玩dota,我也曾和死党们去过几次。而真正的dota高手,我只佩服小邹。 “这么简单的你都不会?这个函数这么变换一下,对吧,很自然地想到那个公式,带进去解一下不就好了吗?” “这都能死?人家8级二连560点血,你500血就算扣掉魔抗也就再点你一下的事,你就不能先去吃个树吗?” 小邹知道200种数学题的解答技巧,能记住500首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方式,也清楚1000种英雄技能的配合效果。 我们都不服气,为什么他可以不用努力学习,就考取了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?当我们打算研究他的大脑时,他才说出了真相。 每学期发下新课本,他都会在一个星期内看完。走在回家的路上,因为看到树叶飘落想要去构建运动轨迹函数而一头撞在树上。初次接触原子理论,好几天睡不着觉,思考着微观世界的神奇。 他上课不听讲,只是因为老师讲的那些点,他早就在各种资料书上看过。不仅看过,而且大都经过了彻底的思考和理解。看不懂的地方,他会直接去问老师,有时候会被以超纲的名义驳回来。 小邹说:“对于我来说,求知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,因此我从不觉得辛苦,自然不会有人觉得我勤奋。在大多数人看来,勤奋是要逼着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。” 这个时代不缺聪明的人,但用心的人却不多。 我见过许多聪明的孩子,在小学时成绩尚可,到了中学以后就开始下滑,原因很多,包括老师家长的错误夸赞方式,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。 我们常常夸一个人聪明,却没有意识到,专注、认真、勤奋这些品质,才是把事情做好的关键因素。 当然,我们在强调勤奋的重要性时,也要避免陷入另一个误区,因为: 真正的勤奋,不是被迫的机械性重复劳动,也不是自我感动式的摧残健康,更不是因为拖延症导致的最后一刻效率爆发。 真正的勤奋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,对于那些无法获得即时回报的事情,依然能够保持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专注。
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