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芊语芊寻
不久前,我阅读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。
一个年轻女子,为了爱情远赴男友所在的城市寻求工作,然而半年后却遭遇了分手的结局。女子心中困惑,不明白为何自己放弃家乡的舒适生活,全心全意地照顾男友,却换来了分手的结局。
女子在网络上抱怨,甚至愤怒地指责男友无情。当我看到这些文字时,满屏的怨恨让我深感忧虑。祥林嫂或许能引起他人的同情,但绝不能赢得他人的喜爱。陷入怨恨的困境,只会让人远离理智和真相。
这实际上是一个永恒的课题。
在爱情中迷失自我,很容易陷入自我感动的假象。你过分关注对方的每一个细微表情,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,用自己的关怀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牢笼,将对方困在其中。你以为对方会无比满足地待在其中,并对你充满感激,甚至以同样的方式关心你。
你付出的越多,这个牢笼就越美丽,你就越容易自我感动。同时,你也越觉得对方的回报是理所当然的。
然而,事实的真相往往是,当一方付出过多,感情的天平就会倾斜。最初的感动过后,你的每一分付出都会在对方心中增加一份重量。直到有一天,对你付出的愧疚感、偿还的义务感远远超过了感情本身。
这种亏欠感积累到最后,就会产生想要逃离的念头。
许多人都会愤怒地指责对方的无情,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,有一种辜负,叫做你给得太多,而我却无法承受。
爱情或许还有退路,但亲情对我们来说却是无法选择,也无法割舍的。因此,父母的付出往往变成了一种甜蜜的负担,一种幸福的枷锁。
我们父辈那代人特别强调奉献和付出。从“我为革命献青春”,到“军功章有你的一半,也有我的一半”,这些话语深深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人们。
在那个时代精神的熏陶下,大多数父母都成为了付出型的家长,他们愿意为了孩子牺牲一切。
然而,付出型父母的孩子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:要么漠视父母的付出,走向叛逆,比如我的弟弟;要么过分在意父母的付出,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压抑自己,比如我。
我母亲在36岁时生下了我和弟弟,自从小时候一个孩子哭另一个也跟着哭起,我们家就没有安宁过。
秉承着奉献和付出的精神,我的父亲为了养活我们俩,从部队转业到了企业,还在外地工作;我的母亲为了照顾我们俩,放弃了事业,全职在家照顾孩子。
成长的规律真是奇妙,都说小孩初二容易叛逆,果不其然,我弟弟就叛逆了。于是,家里上演了一场更年期大战青春期的闹剧。
先来说说我弟弟的情况,他说离家出走就走了,然后一去就是一年。好不容易回家了,几句话不合意,又走了。让我母亲又气又恨又着急,最后也疲惫不堪。
再来说说我自己的情况,初二那年,我和同年级的一个小混混走得很近。
为什么说走得很近呢?因为那时候文艺班女生和小混混简直就是标配。结果没想到,学校的教导主任就住我家隔壁,三天两头就看到那个小混混送我回家。
后来教导主任找到了我的班主任,说要我和那个坏学生保持距离,还威胁要告诉我母亲。我一听,立刻害怕了。我们家已经有一个大闹天宫的了,再来一个,估计母亲该疯了。
于是在这种心理压力下,我立刻改邪归正。
初三那年我拼命学习,考上了本校的理科实验班;接着高中三年都是模范生,考上了人大;然后又保送读研,毕业后进了银行。
我收敛了自己,成了别人家的孩子。但只有我知道,我心底的叛逆无时无刻不在蠢蠢欲动。
每个人都觉得我应该羡慕弟弟拥有一切,但我却羡慕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他想做的事。
我的母亲虽然没有直接逼迫我,但她的奉献和付出给了我巨大的心理压力。每当我心底涌起小小的叛逆时,总会被“不能再让我母亲着急”的观念给压下去。
因此,现在的我格外在意自己的想法,我不想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。我去跳伞、拍小众的照片、做自媒体,我尝试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,拼命地追求自己的兴趣。
因为我知道,这些我曾经想做却没做的事情,现在不过是在为自己补课罢了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