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遍体鳞伤仍前行
微小说 阳光智慧者 0 2025-01-15
在岁月的长河中,我们时常会感到生活的磨砺如同锋利的刀刃,让我们遍体鳞伤。请看这幅画面,它似乎在诉说着这样的故事。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 1. 回忆往昔,幼时的我对于书籍有着无尽的热爱。每当漫步于街头,遇见书摊便忍不住驻足。在90年代初,书籍的种类尚未如今日这般繁多。孩童的读物翻来覆去总是那几本,于是,我开始涉猎成年人的书籍。 十岁左右的年纪,我在海明威的《老人与海》中读到这样一句话:“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,但到后来,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。”我好奇地询问父亲,他只是淡淡地说:“等你长大了,就明白了。”我又读到:“海的爱太深,时间太浅。秋天的夜凋零在漫天落叶里面,泛黄世界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。”我又问:“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呢?”他说:“因为作家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的不一样啊。”如何不一样,没有人告诉我,书中也没有答案。 那些在成长过程中默默等待的神秘符号,在孤独的童年中耐心静候,期待着土壤中的水分滋养,而后绽放。那时,我便想:不如自己写一本书吧。 我所阅读的作品,不是街头的乞丐,就是生活中失意的人;不是官场上贪婪的代价,就是凶杀案现场的指纹,总之,没有欢愉和轻松。以一个十几岁孩子的视角,又能写些什么呢?不过是生搬硬套和装腔作势,显得笨拙。我写下的第一本小说,也不过是装作大人样的无病呻吟。 然而,那时,我在鲁迅的笔下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,在梁实秋的儒雅中读到了心酸,在福楼拜的冷静中读到了残忍,在杰克·伦敦的狂野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重复和单调。我不愿成为这些人,至少也要向这些人靠近。那不是我心中的梦想,至少,那是我为生存本身找到的价值。 2. 上小学时,课业轻松,我时常拿出本子写写画画。将平时阅读的书籍带到学校,又按照老师的要求悄悄带回家。同班同学看到我写作,也纷纷效仿,仿佛第二天就能出版似的,大家兴高采烈地“搞创作”。 我们成立了一个剧社,命名为“世纪金钟”(那时正是21世纪初)。我自告奋勇担任编剧、导演和演员,一切准备就绪,却在老师的一声令下解散了。就像那些还没等开场就匆匆散场的电影,一阵唏嘘过后,只剩下无聊的童年时光在空荡荡的时间里摇摆。 那时,没有人告诉我该读什么,写什么,怎么写。只有一种近乎执拗的坚定,不读那些未经时间检验的东西。比如,风靡一时的青春文学、鸡汤小品。以至于时至今日,我对畅销书仍然持有保留意见。这像不像一个上个世纪的老人? 上了初中,课业加重,在强烈的求胜心的驱使下,我开始练习考场作文。如今看来,那时打下的基础,至今仍对我影响深远。如果当时我能将自由看得比成绩更重要,不拘泥于别人的规矩,不追求单一维度的成功,或许现在的人生会有所不同。 我按照规矩考学,凭借着骨子里的不服输,一路顺风顺水,而文学的领域却早已荒芜,儿时写在黑板上的梦想也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

  • 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