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未知作者
步入中年,常常会听到身边的同龄人自嘲:“老了。”然而,当我们回想起那些曾经熟悉的事情,却发现记忆依然清晰,只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,却常常感到模糊。
这样的现象,似乎在每一次同学聚会中都能找到共鸣。无论是孩提时的游戏,还是青春期的梦想,在聚会上,那些尘封的记忆都被一一唤醒。而那些聚会的日子,仿佛成了我们心中的一种信仰。
记得有一次,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举办了一场聚会,而我在七十多岁的母亲回家时,最期盼的也是和老同学们相聚。而我,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。昨晚,我还和高中同学畅饮,今天上午,小学同学已经在门口等候。在准备参加初中同学聚会之前,我还提醒自己要清醒,但酒杯一端,誓言便烟消云散。
一个班级能否经常聚会,不仅取决于上学时期的氛围和友情的紧密程度,还需要有几位热心组织的人,用他们的热情和努力点燃那些犹豫不决的同学。同时,组织者还需要拥有无穷的智慧,不断创造聚会的理由。
比如,我的高中班级就有着十年一大聚,五年一中聚的传统。而我们在北京的中学同学,除了日常聚会外,每年九月一日都会相聚,因为“开学了”。
在飞机上阅读一篇关于导演康洪雷的访谈时,我发现他和我一样,也是内蒙古人。每年他都会回到草原,和同学们一起畅饮。大家谈论着过去的岁月,大口喝酒,无论是否有所改变,只要酒喝得好,都会感到释然。
看到这里,我不禁热泪盈眶,只好合上杂志,再没有看剩下的部分。因为感同身受。
大学同学虽然不在草原,但聚会时也难免畅饮。我的一位天津同学曾感慨地说:“每次咱们班聚会,我都只记得前半截,后半截都是下次聚会时同学们讲给我听的。因为每次后半截,我都喝多了。”其实,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。
大学入学二十年后,我们组织了一次聚会,命名为“至少还有你”,意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,无论人生道路如何曲折,至少还有你。
在聚会前,我们收集了每个同学提供的校内旧照,稍作编辑,制成一个大大的专辑。在聚会的开场,我们几十个中年男女重新回到校园,老师们也被请了回来。一开始,就是老照片播放,二十年的岁月,有时连自己都难以辨认,在一片“这是谁”、“这是我吗”的七嘴八舌中,慢慢地,开始“老泪纵横”,师生都如此。这时,看着有人带来的孩子依然快乐地在课桌间游戏,突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错觉,这是过去,还是现在?二十年时光真的消失了吗?
在同学的聚会中,常常会有笑话。比如一位男同学对一位女同学敬酒,真诚地借着酒劲说道:“上学时,我一直暗恋你,你叫什么名字来着?”满座哄堂大笑,男同学只好干杯为敬。
聚会时,同学们的惯常语是“没变没变”,大家互相陪伴着慢慢变老,自然觉得彼此没变。但隔一会儿走进校园,看着校园里年轻的师弟师妹们,正和自己当初上学时年龄一样,大家才哑然失笑,“没变没变”,纯属自欺欺人。
聚会中,音乐是不可或缺的。一次,我们将过去校园里最流行的歌曲与舞曲编辑成两张CD,长达两个半小时。在聚会的舞会中,大家仿佛得以安慰,不觉年华老去。
还有一次聚会,晚餐结束后,舞会也结束了,酒醉的人也醒了,大家意犹未尽,就席地坐在外面的水泥地上,将所有现在能想起来的上学时的歌曲都唱了一遍,直到脑海中一片空白。
2009年,我们组织了一次更大规模的聚会,毕业二十年,几百人云集校园,踢球、跳舞、大联欢会。组织者尽力,同学尽情,学校尽心,成为了一段难忘的记忆。以至于一年后,很多同学又要组织庆祝大聚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聚会。
聚会固然美好,然而,回归现实却并非易事。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种感觉愈发强烈。甚至让我们产生幻想:人世间,为什么不能一直上学到永远?正是在这样的失落中,我们艰难地从纯真校园岁月回到现实的混乱世界里。同样难的,是从纯真的同学友情中回到充满竞争或距离的环境中。不过,也没什么好抱怨的,正因此,才有了同学聚会的价值,也才使同学聚会日益时尚并大踏步向产业方向发展。
对于我们来说,同学聚会已经成了一种信仰。而且有趣的是,分开之后,我们反而似乎比在大学校园里还亲近,还互相牵挂。聚会多了,我们得出一个结论:在岁月的催化下,我们的友情已经变成了亲情,每一次聚会,都使得亲情的成分进一步发酵。
也因为同学在那里,聚会在这里,平日里一些日子才不那么难熬,至少我们知道,不必担心岁月匆匆,过去的一切都会模糊。想不起来的,同学会替我们记住。更重要的是,哪怕未来不再让人期待,至少我们还共同拥有一个温暖的过去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