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张先生,一位从上海到江苏大屯煤矿的工人,与我在上世纪70年代相识。90年代中期,我们两家迁至北京,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,两家的友谊也因此加深。张先生夫妇努力奋斗,短短几年便在北京安家置业。他们有个独生女,女儿在北京上初三时,数理化成绩一直不尽如人意,要想上个好高中似乎遥不可及。当初女儿来北京上学时,张先生夫妇已经支付了一笔不小的赞助费,再为高中花费,未必能换来理想的结果。经过深思熟虑,他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女儿送去英国留学,那时女儿年仅15岁。
不久前,张先生邀请我们一家相聚,原来他们的女儿回国探亲了。从外表上看,女儿与以前并无太大变化,然而三年独立生活的磨砺让她成熟了许多。我们都为她懂事多了。
张先生的女儿在距离曼彻斯特一百多公里的小城读高中,校方为了帮助她尽快适应语言环境,将她安排在一个孤独的老太太家里寄住。为此,她每月需支付400英镑,约合人民币5000多元,房东仅提供一顿晚餐。她向我们抱怨说,那个房东很吝啬,晚餐很简单。要知道,学生们都希望晚上能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。
她还告诉我们,为了节省开支,她每天都是步行4公里去上学。尽管如此,父母这三年还是为她花费了五六十万元人民币。如果再接着上四年大学,父母为她求学所花的钱肯定要超过100万元人民币。她说,在英国呆的时间长了,才知道英国政府为了减少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,巧妙地利用外国留学生实施扶贫计划。校方让她寄住在那个孤独的老太太家里,就是这项扶贫计划的一部分。她还知道,将来在英国上大学时,支付的学费比当地人要高许多倍。
我们的同胞之所以愿意花费巨资送孩子出国留学,大多是因为对国外教育的美好预期。全社会持续多年的外语热使他们相信:只有外语才是知识,才是能力,掌握了一门外语,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。于是,自费留学越来越低龄化。据统计,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,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80多万人,其中绝大部分为自费留学。
一百多年前,英国人曾以鸦片为媒介,从我们这儿夺走了大量真金白银;今天,我们应该警惕他们利用新的手段,诱使国人用宝贵的外汇去为英国扶贫。张先生女儿的亲身经历,正是我所说的“扶贫”一说的依据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