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,讲述了一位将军在外战中屡遭败绩。在又一次战败后,他向皇帝上奏,请求援兵。奏折中,他写道:“臣屡战屡败,……”然而,他的上司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够妥当,便将“屡战屡败”改为“屡败屡战”,仅一字之差,却将败军之将的狼狈形象转变为英雄的坚韧不屈。我们暂且不探讨这个故事背后的权谋之意,而是思考为何“屡战屡败”给人带来的是失败与痛苦,而“屡败屡战”却让人充满希望。
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个实验,将小白鼠放入一个有门的笼子中,笼子底部通低电流,使小白鼠受到电击。如果笼子门打开,小白鼠会立刻逃离。但若用玻璃板堵住门,小白鼠在逃跑时会在玻璃板上撞到,然后被挡回。重复电击,小白鼠逐渐学会屈服,放弃逃跑。这种状态被称为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“习得性无助”描述了动物(包括人类)在遭遇多次挫折后,表现出绝望和放弃的态度。这种心理状态包括退缩、放弃、自我怀疑、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,使人变得悲观绝望、听天由命,任由外界摆布。
有人认为,人类在面临困境时,只要看到一线希望,就不会轻易放弃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许多人面对挫折时,却表现出与小白鼠相似的行为。当人们说“理想已被现实磨平”或“现实一次次打击,我已放弃”时,正是“习得性无助”的表现。
在成长过程中,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总是受到批评或负面评价,他可能会逐渐形成一种信念,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不行,从而放弃努力。同样,如果一个人在做某事时屡遭失败,他也会倾向于放弃再次尝试,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。就像那只小白鼠,玻璃板其实挡在它的心里。
然而,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,我们的历史上有许多人在面对挫折时,决不轻言放弃,决不会被击倒。对他们来说,失败是学习和吸取教训的机会,是下一次努力的台阶。他们不是“屡战屡败”的愚人,而是“屡败屡战”的斗士。
命运之神或许可以像实验者对待小白鼠那样操纵我们,但人类不必像老鼠一样活着。我们可以思考,更重要的是,我们可以通过驾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来征服命运。这正是人性的光辉,是人类英雄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。正因为如此,“屡战屡败”和“屡败屡战”的含义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。
版权声明: 文学及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句子迷 - 为您提供经典的句子、文案和诗词!仅供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欢迎关注:【绘画网】https://www.huihua8.net/